本來,我打算這輩子不嫁人,幻想自己去過一種接近出世隱居的小日子,
哪知後來居然很早就嫁掉了。
既然嫁了就嫁了,但生孩子,我看就算了吧,這地球人口快爆炸。
不過,老天爺自有安排,祂要我作媽媽。
從前我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,現在我漸漸知道了。
若不是作了媽媽,掏心挖肺地和一個在天使與魔鬼間變幻莫測的小人兒周旋到底,
我想,就算我再愛讀書、再好求真理,恐怕書裡的許多真理讀來只是味同嚼蠟。

因為那小人兒,我才開始懂得領會曾在書裡讀過的許多道理,
例如,關於等待的智慧。我才明白,
「等待」不只是很大的學問,也有很深的慈悲、很美的藝術。
孔老夫子說「不憤不啟、不悱不發」。
憤是「心求通而未得」,悱是「口欲言而未能」,
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,快想破頭,又快悶到爆了。
老夫子識人無數,又是個資深教育家,他豈會看不透這學生哪裡該修理、哪裡該補強?
那麼他何不立刻開出「速效教育處方箋」,以便「先跑先贏」,
幹嘛還要等學生憤了、悱了,才來予以啟發呢?
小時候讀到這話,我自以為了解箇中深意,
後來當了媽媽,發現怎麼越努力「啟發」小人兒,卻落得自己越「憤悱」?
這才知道含淚回頭,再次叩問老夫子:何謂「不憤不啟、不悱不發」?
不憤就不啟,不悱就不發,這不就是一個「等待」的功夫?
等不及的,不憤就強啟、不悱就硬發,結果就是非但啟發不了,還可能徒增人憤悱。
更嚴重的,甚且反害人從此自我封閉、拒絕啟發。
為什麼不能直接快轉、跳到下一步?何必一定要費時間等待呢?

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,有位德國的哲學教授Herrigei應聘到東京大學任教,
他同時投注六年時間學習箭術與禪坐,後來他寫了一本薄薄的書叫《箭術與禪心》,
那是他生前唯一出版的書。
他在書裡面提到,他花了很多冤枉力氣去揣摩練習師父說的「用心靈拉弓」,
直到有一次師父指點,他才突然開竅。
師父說:「你必須完全專注於呼吸上,好像除了呼吸以外沒別的事。」
他很納悶,不禁反問師父,為什麼不乾脆一開始就先教正確的呼吸呢?
答案是,如果一開始就教呼吸,師父將無法讓弟子信服呼吸這件簡單的事有這麼重要。
只有默默等待弟子以自己的努力去經驗失敗,
弟子才會完全準備好、牢牢抓住師父拋給的「救生圈」。
「以自己的努力去經驗失敗」這件事的珍貴性常是成功遠遠不及的,
然而只有極少數人能透視其價值。

密勒日巴大師傳裡提到,密勒日巴的上師馬爾巴不斷刁難折磨,遲遲不傳法給他,
他的師母達媚瑪於心不忍,便屢屢幫他作弊、走捷徑。
如此反覆折騰到最後,馬爾巴才說:
「我為了要清淨他的罪業,所以故意給他苦行…,
過去任何表現出來的事情,都是為了法的緣故,
其自性皆隨順於菩提道,不懂解脫方便的人,不要起邪見!…
如果能受九次大痛苦折磨,他將不受後有、不盡此蘊(跳脫輪迴),便可任運即身成佛。
現在他未能如此,還剩一點罪業,這完全是達媚瑪女人心軟所致。」

天下父母心就像達媚瑪一樣吧?
我們不善等待,是因為不忍見小人兒受苦,又貪看小人兒幸福歡樂,
所以我們常不知不覺就企圖用說教、指點或帶領來幫小人兒「作弊、走捷徑」,
殊不知這對無論如何終須自己老實進步的生命歷程來說,往往只是「扯後腿」。
等待並不是放棄努力,放棄努力讓人墮落黑暗;
甘願以靜默的安忍、警覺的觀護去等待一個人,
卻有來自大悲壇城的悲暖光加持。

最深的愛才有最長的等待,有時,一輩子還不夠。

(本內容摘錄自《醬子就可愛--不生氣媽媽練功筆記》一書,時報文化出版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ko  的頭像
    niko

    niko在想什麼?

    n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