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歲以下無抗體,為重症高危險群 
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,  

衛生署疾病管制局5/6公布今年第二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,三歲大男童昏迷兩天後不治;  

與今年三月首例死亡的致死原因都是腸病毒71型感染,您不可不當心!

 
拒絕腸病毒的兩大觀察 
◎該怎麼觀察? 
孩子出現以下症狀,請盡快送醫! 
絕大部分感染腸病毒的病童都只有輕微症狀,只要就近就醫即可得到妥善的照料, 
但是若有下列症狀出現,最好到設備完善的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觀察。 
‧不尋常的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, 
   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4天後出現。 
‧持續發燒、活動力降低、煩躁不安、意識變化、昏迷、頸部僵硬、
   肢體麻痺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全身無力、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。
‧肌躍型抽搐(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)

 ◎拒絕擴大傳染6Tips 
‧一歲以內持續的哺餵母奶,就是加強免疫力最好方式。
‧增強個人之免疫力,並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及運動。
‧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。
‧勤洗手,並定期清洗孩子的玩具。
‧病毒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,不要跟疑似病患接觸。
‧罹病學童症狀輕微者,請在家隔離,暫勿上課,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,
   適當補充水份與電解質;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;尤其感染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。

此外,要提醒準媽媽,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,

但仍必須避免感染,以免在生產前後將病毒感染給新生兒。


 爸媽不可不知道腸病毒Q 

Q:腸病毒寄生在腸胃道,所以感染後一定會上吐下瀉? 
A:很多人都誤以為腸病毒會造成上吐下瀉,其實不然;  

腸病毒家族從嘴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後,會先在咽部及腸道複製繁殖,  

但是它反而不會侵犯腸胃道(除非重症,否則沒有嘔吐、拉肚子、腹痛等症狀)  

它會把寄生的腸胃「照顧好」,卻放出毒素影 響其他的重要器官。

Q:治療腸病毒有特效藥嗎?  
A:每年都要為腸病毒緊張好幾個月,打個特效藥或預防針是不是就不會感染了嗎? 
但是腸病毒型別種類太多,且具變異性,目前只有引起神經病變、影響一生的小兒
麻痺疫苗可預防,併發症如心肌炎的發生機率很低,手口足症及疹性咽峽炎不會致死,
所以醫界還是以支持性療法做症狀治療,讓身體產生抗體,把病毒殺死。

Q:感染腸病毒之後,該看那一科?  

A:「衛生署腸病毒重症審查委員會」近三年來調查發現,全台七成的腸病毒重症個案,

是因為在發病初期「看錯科」,看成耳鼻喉科,而非小兒專科,以致延誤治療。

其實小兒科醫師是孩子生病第一線的篩檢關卡,往後的病程發展也能迅速掌握。

到底如何在發病第一時間,發現症狀呢?只要是學齡前的孩童第一次發病,

最好先尋求小兒科的診察與治療;但並不是耳鼻喉科醫師不夠好,

而是對於小兒疾病最為專業訓練仍為小兒科醫師,建議爸媽找對醫師,才能順利掌握病情。

 

趕走腸病毒的法寶 
孩子大概2歲左右,就可以開始讓他練習自己洗手,好讓他從小養成洗手的好習慣, 
搭配最天然的洗手乳,就能有效預防腸病毒、感冒或其他的感染性疾病。
只要遵循以下的步驟,就能確實把手洗乾淨,預防腸病毒,所以一定要仔細做喔! 
‧在水龍頭下把整隻手充分淋濕。 
‧擦上肥皂或洗手乳。 
‧兩手手心互相搓揉,再揉搓兩手手背至手指、兩手手掌及手背, 
 最後作拉手姿勢(手指互相勾住)仔細搓揉手指及指甲,以上這些動作至少進行20秒。 
‧用清水將雙手洗淨,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。 
‧用乾淨的紙巾、手帕擦乾雙手,或烘手機將手烘乾。  

以上節錄《學前教育》973月號 / 保健最前線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