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引用自 ivy's house 家長米多麗 

我在家裡小孩中排行老大,小時候,我常常對媽媽感到很生氣,對妹妹覺得很討厭。

家裡也只有兩個小孩而已,但對於這個唯一的手足,當時的我既不喜歡也不珍惜。
原因很簡單,我覺得媽媽「偏˙心」。
 
妹妹的個性比較溫順乖巧,也比較好帶,媽媽的情感很自然就會偏向她。我聽過她轉述親友的說法:小惠比較討人喜歡喔。每次跟妹妹吵架,總是我被罵。我也常被要求要照顧妹妹,因為「她比較小啊。」父母常這樣說。想不到,「小」也變成了一項成長的特權。一直到青少女的階段,我都很生氣自己為什麼生來就要當某人的姊姊?
 
直到長大成人以後,我才知道有一個妹妹可以談心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。直到當了媽媽以後,我才能理解媽媽當初為何會那樣反應。當媽媽是一件辛苦的工作,她當時在家獨力帶我們兩個,自然會希望我能盡早懂事幫她照顧妹妹。而且好帶的孩子跟難帶的孩子,造成母親在勞務的負擔上,真的差很多,所以父母會偏愛乖巧柔順的孩子其實也是人之常情。
 
但是,那些不平的情緒畢竟伴隨了我好一段時間。我深深知道,長期受忌妒、不平的感受圍攻是一種什麼樣痛苦的狀態,尤其對一個幼小的孩子而言,除了一心想要得到父母的愛以外,別無轉化的可能。因此想要有孩子以後,我就只打算生一個。我對自己的人性也不怎麼有把握,我擔心自己有了老二以後,也會不自覺地拿他與老大比較,偏愛某一個特別投緣的孩子。
 
直到某次,我在ivy’s house 聽到一個談「如何教育孩子」的講座,才終於豁然開朗:哎呀,其實事情也沒想像中那麼困難。
 
主講者林淑玉女士是一個快樂而爽朗的媽媽,育有三名子女,最大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了,最小的孩子正值國中階段,由她在家自行教育。
 
演講非常精彩,對我而言,印象最深刻的,是她談到如何處理老大對老二在家庭裡出現可能造成的心理影響。
 
她的老大是一個乖巧的孩子,而弟弟才剛脫離襁褓階段,開始伸出小手小腳向外界探索,因此可能會不知輕重的咬姊姊、或者搶奪姊姊的玩具,她發現老大每次面對老二較具攻擊性的行為,都會採取退縮、退讓的姿態。
 
於是她有一次逮到機會,很煩惱的對老大說:
 
「怎麼辦,我看弟弟老是欺負你,我把他送給別人家好了。」
 
「為什麼要送給別人?」老大這時有點發急。
 
「看到他那樣欺負你,我很心疼啊。」
 
「媽,不要把弟弟送給別人,我想他上學以後就會比較好了!」
 
聽到當時年幼的孩子幫弟弟求情的「童言童語」,在場的媽媽們都笑得很開懷。
 
還有一次,林女士正在開車,後坐卻傳來一陣慘叫聲,原來是弟弟咬了姊姊一口。她立刻把車停到路邊,告訴老大她非常心疼弟弟這樣咬她。
 
老大與老二同時哭時,她不會抱小的,反而會先抱大的,把老二留給其他家人去抱,她覺得老大當時的心智年齡會更希望媽媽親自抱抱。
 
我想,林女士的作法是要讓老大清楚知道,雖然家裡有新出生的弟弟妹妹,但是媽媽對他的愛沒有少一分。遇到手足間發生衝突時,她也會先同理老大的情緒,如此孩子可以具體感受到媽媽的認同:媽媽與我是同一國的。
 
       手足之愛是天生的,孩子遲早會知道這一點。希望孩子從小就主動愛護自己的弟妹,說理的辦法對小小孩並不怎麼有效,最好的方式是由父母本身做起,體會孩子的心情,找對方式,讓老大知道,弟弟妹妹並沒有搶走爸媽的愛,如此手足間的情感便會以他們最本來面目的方式,相互流動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