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應台:親子的友誼是用心掙來的

社會上常強調情人和夫妻間要如何努力付出、學習相處,卻很少有人在說,父母和子女間如何做「朋友」,因為我們的文化裡有個假設:既是父母子女,就一定有愛。這個假設,我覺得是有問題的。「愛不等於喜歡,愛不等於認識」,親子要當朋友,那份友誼必須被掙來。 

印象中,從來沒看過這麼柔軟又帶點不安的龍應台。以往面對強權,她會跨大步、挺出膀頭,迎戰;面對孩子的她,卻學會後退、省視自我,包容。


這是一個和許多青少年父母一樣,帶著尷尬的母親。


兒子房間裡開著的電腦郵件,她自制不敢瞄一眼;兒子告知開始抽菸,她壓抑不訓戒,只小小抱怨;最近也得接受安德烈與女友在她面前親密相處。


龍應台說,孩子對她的試煉,存在每一個瑣碎的生活細節裡,而每個問題背後存在兩代不同的價值、思維。


安德烈十四歲那年,龍應台接下台北市文化局長一職,待她結束工作,安德烈已是十八歲、一百八十四公分高,有駕照,可以進出酒吧的高校生。


母子的差異因時空的變化,出現巨大的鴻溝。


龍應台寫道:「我極不適應——我可愛的安安,哪裡去了?那個讓我擁抱、讓我親吻、讓我牽手、讓我牽腸掛肚、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,哪裡去了?」而安德烈只是酷酷回應,「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,我是我。」


在這篇專訪中,你可以學習到龍應台把自己掏空,用五體投地、頂禮膜拜的心情去上父母這門課;也可感受安德烈如何回報她以尊重,認真閱讀母親的生命歷程,了解這個總愛用雙手環抱著他的女人。以下是專訪內容:


讓孩子準備好離開你

問:你覺得父母最大的責任是?


答:當你生他開始養他的時候,我覺得最大的責任是,設法創造一個環境,讓他變成一個有健康有平衡的人格,有創意且有自信的人。


你既然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來,你第一要務是給他這個環境。假設你兒女現在是二十歲了,青少年這階段,我覺得作為父母的責任是,把門打開,讓他走出去,可以獨立地走出去,要準備好他離開你的路,而不是把他緊緊地靠在你身邊。


問:如果教養方式可以分類,你信仰哪種方式?


答:正因為我是從一個威權社會裡長大的,因此我對威權特別自覺,特別警惕。尤其是,我常常反省自己:反威權不能只是抽象的理念,它必須落實到生活裡的最瑣碎的一點一滴,才算數。你不可以在大的政治論述裡面大談自由平等,而在家庭實踐裡面卻是個暴君,這就是偽君子了。


平等自由一直深植在我心中,等到我有孩子,如何落實這種信念,就變成每天要挑戰自己的東西。每天在挑戰,每天在學習,那個抽象的信仰你有,但是落於實踐是另一回事。


-------------受訪者:龍應台  作者:李雪莉 出處:天下雜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